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加牙藏毯編織技藝

有著三百多年編織歷史的青海湟中加牙藏毯加工技藝,在打造「世界藏毯之都」和搶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契機之下,備受世人矚目。如今,這個曾經流傳在湟中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裡的手工技藝——加牙藏毯編織技巧,正如同一首可歌可泣的民族歷史長詩,帶著濃郁的藏民族風情,緩緩展示在世人面前。
  數百年技藝傳高原

  藏毯編織是青海藏族世代相傳的賴以生存的手工技藝,主要分佈在湟中加牙村周邊、西寧周邊和全省藏區。1959年,我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發現了一塊「毛席」殘片,據悉,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的「毛席」實物(現陳列於青海省博物館內)。這片「毛席」的出土,說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居住在青海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們就已經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編織技術。據考證,該「毛席」殘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認的西寧「大白毛」。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是青海藏毯編織的成熟期,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擴建,為供應寺院裝飾及僧人們誦經的坐墊,藏毯便在塔爾寺附近應運而生。至嘉慶年間,一名內地地毯工匠到湟中加牙村,村民楊新春、馬得全便跟隨其進一步學習了栽絨地毯的編織技藝,把藏毯編織推向規範化。其後馬、楊兩家的地毯技藝世代相傳,全村人幾乎個個都會捻線、編織藏毯,民間甚至有「姑娘嫁到加牙裡,不捻線著幹啥哩」的俗語。產品以卡墊、馬褥毯、炕毯、地毯為主,花樣新奇,做工精緻。由此可見,加牙藏毯編織技藝的歷史距今已有300多年,而早在3000多年前,青海藏毯就已經聲名遠播了。

  「憑空織造」 令人叫絕

  記者在採訪原青海省電視台文藝部副主任、主任編輯、從事藏毯研究多年的滿當烈老師時瞭解到,加牙藏毯之所以能夠得到世人的青睞,與其精良的製作工藝和百里挑一的材料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她說,我省是全國四大重要牧區之一,草原草質好,無污染,這裡生長起來的藏系綿羊毛色純淨,毛質極好,纖維長,彈性強,光澤度好,耐酸耐鹼性能強。早在19世紀英、美、德等國的毛皮洋行在西寧、湟源等地大量收購西寧「大白毛」,歷史上稱之為「羊毛交易」。而世界地毯界公認的手工地毯最好的原料西寧「大白毛」就是青海藏系綿羊毛。這是其在材料上的優勢。另外,加牙藏毯編織技藝還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民間文化底蘊。它全部用手工編織完成,織毯匠人將用橡殼、大黃葉根、槐米、板藍根等天然植物染色的毛線環繞在繞線桿上,織完一行,就將毛線扣全部拉緊,再用刀具將桿上的繞紗割開。於是,在毯面上出現層層毛線的斷面,這一製作工藝被稱為手工連環結。整片藏毯織完之後,織毯匠人再用剪刀對其進行打磨。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織毯匠人根本沒有圖紙可依照,完全是按照腦海中構思的圖案進行編織的,最後織出的圖案竟與事先設計的完全一致。這種高超的「憑空織造」技藝不得不令人拍案稱奇。加牙藏毯品種繁多,花色各異,有以藏式吉祥圖案為主的傳統藏毯、仿古藏毯、包芯卡墊藏毯、絲毛合織藏毯、絲絨藏毯等。圖案具有風格粗獷、大氣、配色艷麗、雍容華貴等風格特點。

  毛線傳承民族文化

  滿當烈認為,藏毯編織是藏民族創造的優秀手工技藝。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亙古以來就有著用牛羊毛皮製造生活用品的習慣,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藏民族獨特的思維定勢和生活方式,他們經常使用的遮風擋雨的牛毛帳房,防寒隔潮的毛氈長墊、耐磨的羊皮襖、華麗的錦緞禮服……樣樣都離不開牛羊。尤其是做工精良的藏毯更顯現了藏民族高超的手工技藝。再加上藏毯從材料的選擇、紡紗、染色、編織等都用手工製作,因此其色澤艷麗而不褪色,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藏族先民們還在傳統編織方法的基礎上,發明了獨特的連環扣,這一技藝使藏毯產品更具獨特的藝術價值。

  滿當烈說,藏毯同時也是藏民族非常實用的一種生活用品和商品,它從原材料的選擇到最終的成品,整個都是天然綠色產品,因此備受歐美國家歡迎。藏毯編織業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其中,從事選料、洗毛、編織、染色等工藝流程。這種商業價值和實用價值,也是藏毯的一大特色。正是基於這個原因,藏毯編織技藝才得以流傳幾千年。青海曾是華夏文明、西亞文明、中亞文明的交匯點,各種文化精華通過綿延了1500多年的絲綢之路,在這裡交融匯合,並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受到這種影響和啟發,我省現如今的藏毯編織依然沿襲手工編織的方式,並吸取了加牙藏毯編織所用的原料、技藝、染色等環節。可以說,藏毯沿用至今的手工技藝,是研究我國藏族歷史、文化、習俗以及民族關係的一個重要渠道。

  保護民族技藝刻不容緩

  據瞭解,藏毯編織在手工編織界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故此,一些地毯廠家特別看好了藏毯的價值,將其推向了市場的前沿,但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目前越來越多的機織藏毯充斥市場,並以假亂真,嚴重影響了藏毯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再加上這種手工編織技藝費時費力,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而全球氣候變暖,使青海草原沙化現象嚴重,草質的退化必然帶來藏系綿羊、犛牛、山羊生存環境的惡化,進而導致牛羊數量減少、毛絨產量下降、毛色出現雜質等,嚴重影響了藏毯原材料的供應。

  對此,滿當烈憂心忡忡地表示,加牙村從事藏毯編織的女性居多,男性大多在農閒時間外出打工,由於男女手上力量的差異,使藏毯的質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而且藏毯技藝屬於家族式傳承,技工之間沒有系統的教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一些技藝的失傳。所以,保護這門手工技藝,讓民間傳統而古樸的求生技術連同其獨有的文化價值造福後人,已是當務之急。

  讓民族技藝世代相傳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瀕臨傳承問題的民族傳統技藝,現已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今年6月10日,國家已經將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我省已於2002年起連續召開了3次關於藏毯工藝發展的專題會議,組織培訓技工和管理人員,發揮加牙村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群眾從事藏毯編織。目前省內已建成了一些藏毯編織廠,普及藏毯編織手法。此外,近幾年來,我省連續舉辦的青海藏毯國際博覽會也為藏毯技藝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能更好地保護這項民間技藝,做到文化的社會效益和編織業的經濟效益兼顧,我省還計劃,盡早制定加牙手工藏毯編織技藝保護方案,對藏毯的各品種進行分門別類的保護,培養一批年輕的技工,並建立完整的檔案,對藏毯編織進行保護性的挖掘和宣傳,助推西寧打造「世界藏毯之都」。
返回列表